in between
台北的日程中,滿溢的情緒褪色,最終成為空白。 逐漸意識到:比起自我梳理,更好奇於群體間的能量流動。
在將近一年的古蹟修復歷程中,我看到許多人對現成物投射出不同寄望,因而間接促成其在相異時代中的轉變,此現象令我相當著迷。
古蹟如同人類圖中的「未定義」角色,開放並接收著外界能量,因而形塑出人文疊加的豐富層次,形成每個時代群體的能量總和。在無形疊加的過程,誘使我跳脫平面框架:使用透性材質,形塑意念與場域產生對話。
這次展出作品實地取材豐田神社(今碧蓮寺),其位在花蓮,建於大正四年。
神社建築曾因颱風毀損而重建為碧蓮寺,時代流轉,祭神也改奉釋迦摩尼佛,但仍保留狛犬、鳥居等神社曾存在的印記。
這次的創作歷程很有趣。雖然在展示上是新的手法,但都是從過往積累的創作能量中所提煉出來。是一直以來雖然喜歡、但在等它找到更合適的狀態時,再藉此以更完整的方式作為呈現。
我的每件油畫創作的最初始,皆有使用炭筆所繪製的階段。直觀的使用身體的律動、從接地的腳底版延伸至因核心而生的動能,透過一支筆所能堆疊出的層次樣貌,能夠更直接的反應當下無思考、直出的狀態。
過往唯一保留炭筆呈現的作品,是於我即將離開待了六年的花蓮前,想留給花蓮的反饋而於靜浦駐地創作的作品。
而這次使用布料的穿透性,更好的融合了作品與場域之間的對話。透過拓印出現今的碧蓮寺、再於上方刺繡下此地於日治時期原本的豐田神社所留下的鳥居遺跡,將它們圍繞在繪製的花蓮的山脈之中,以開放式中心的隱喻,紀錄著這山海間所見證的它的轉變歷程。
而為了作品能夠透過日式建築的穿透性、與宮崎的山相互連結的展場規劃,使用了似蜘蛛網的方式,做了一個天花板出來。
(很可愛的是展場人員幫我們開門時,提醒了一聲展場可能有一些蜘蛛,要小心蜘蛛網!我說沒關係,我也是來織網的。obi這裡處處都可以看到結網得很漂亮的大蜘蛛呀!)